时间:2025-09-04 01:36:30
2022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21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中国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公共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校首次将编织艺术纳入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开端了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里程碑。60—90年代,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其当代发展模式,现代纤维艺术被置入造型艺术和美术学的视野中,成为当代极具生命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1986年,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的成立,为现代纤维艺术开辟了一块有别于工艺美术和传统艺术的独立根据地。三件作品入选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实现中国当代纤维艺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
1989年,研究所由文化部正式命名,成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创建人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先生将现代壁挂艺术革命性的思维引入学院,打开了学院艺术创作的视野,带来了对于新艺术材料和形态研究的探索。
2003年,万曼壁挂研究所与雕塑专业相结合,成立“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由施慧教授主持。在秉持万曼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将“软雕塑”概念引入当代雕塑艺术领域。
2015年,伴随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成立,纤维艺术系建制,成为国内该专业首例。
纤维艺术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在现当代艺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一种备受国内外艺术、建筑、纺织产业领域广泛关注的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艺术门类。一方面,作为编织艺术的延伸,纤维艺术延承着人类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的手作技艺。另一方面,纤维材料作为一种紧密维系人群活动的日常性生活资料,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上呈现出深刻的人文理念和批判意识。与此同时,伴随材料科学和高端科学技术的发展,纤维材料与科技的结合发展和应用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沿目标和重要课题。
课程注重纤维本体造型和材料媒介形式间的思维转换与语言融通,强调纤维艺术语言的体验性。旨在培养学生对纤维艺术语言的认知与思维转换,在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延展性地从纤维艺术的造型本体过渡到创造性思维。
课程围绕古代纤维艺术、现代纤维艺术的先声、崛起、变革、发展的历程,系统梳理从古代织物艺术至20世纪末的现当代纤维艺术的历史,分析强调了纤维艺术作为一门20世纪新兴艺术门类的学脉与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课程旨在通过对纤维艺术专业理论、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在理论与实践探讨的同时,探索当代纤维艺术创作研究的新路。
课程涵盖“数码编织”与“纤维跨媒介建构”两大主题内容,以开拓纤维编织艺术与数字文化的交互性表现语言为主要目的,结合材料科学、电力电子等多学科领域的技术知识,综合性地开拓纤维材料、纤维结构、纤维造型与其他媒介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致力于推动纤维艺术创作的创新视点和跨学科实验交互的未来。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室)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创建、联合主办。开展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现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之一。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旅厅和浙江省文联的大力支持,已分别获得两项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和一项省文化艺术基金项目的荣誉。
中国美术学院从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纤维艺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17年了。纤维艺术系对纤维艺术理论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建立在硕士和博士论文研究的选题之上。通过十几年的积累,在此挑选出了27篇硕士论文以供阅读和探讨。这些论文分别从对纤维本质的认识论,当代艺术的语言拓展,材料与技术,形式与特质,历史与沿革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另有一部分选择以艺术家为个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诠释,较全面地对当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形态展开了研究和思考。相信这些论文的出版,能对全国当代纤维艺术的理论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也能对全国各大院校的相关教学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纤维读本》围绕着“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这个主题从纤维艺术的角度出发,一本集合了纤维艺术界的艺术家、学者、收藏家、策展人、评论家及博物馆学者的研讨文集。纤维艺术三年展的主题是“我织我在”。以当代纤维艺术展的视野来看,在对“织”的本义及其衍生意义的理解之上所做的进一步的延伸。“织物式思考”不仅仅是在织物中呈现特定的历史或故事,也不仅仅指作为“织”的劳作进行陈述或表达,还不仅仅为通过织物的背后讲述其运作的机制和文化的意蕴,更意味着像织物一样的交织、繁杂,却又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全书分几个板块,从哲学家、研究者、博物馆学者、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评论家等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讨论不同视野下的“织物式思考”。
2019年“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线场——纤维艺术的多向链接”,其实最初确定的是英文主题,Events As a Thread。它的直译是“作为线的事件”,我们最后将它译为“线场”。英文着重在将许多事件看作一根线,而中文却将事件偷换成了“场”,这个“场”是现场,也是场域、场所,更是在场。中英文虽然不是直译,但都定位在将整个研讨会这一事件看作一根纤维之线,即将所有的纤维思考和交流串联起来,它们仿佛都是一根线上的小点,有着经纬天地的联系。而中文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展览本身是一个现场,而国际研讨会则是另一个现场,前者是视觉的现场,后者是思考的现场,一个仿佛被无形之线串联在一起的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人是在场的主体,而背后的“纤维”则是在场的主题。这条无形之线,连接的不是确定性的两端,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单向度线性”,而是以一种多向链接的方式,以一种“非线性”领域的辐射扩张力量,连接起纤维艺术的多维度思考,从而扩展交互中所带来的问题意识的边界。
这本书/画册介绍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的项目:1.展览:“万曼的耕耘”——在中国美术学院展览馆,南山路218号。2.研讨会:“万曼与纤维艺术教育”——将探索关于艺术教育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纺织和纤维艺术的教育学,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许多年前,一位东欧艺术家面对淼淼西湖水,迅速地勾画出张张草图,准备把他的“软雕塑”搬到湖面上去。遗憾的是,这些宏大的计划尚未来得及实施,艺术家便在北京逝世了。
他就是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作为艺术家和教育家,万曼先生催生了共和国第一批现代壁挂。
20年过去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施慧和高士明主编了这本《万曼之歌:马林·瓦尔班诺夫与中国新潮美术文献集》,里面收录了这位东欧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的学术文献展,对他的评论文章,学术作为,万曼壁挂工作室大事记,感怀文,思想笔记手稿,创作手稿及其生平。是了解万曼先生非常全面的一书。
中国美术学院在1986年成立的“万曼壁挂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从事现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2000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开设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逐步形成了我国当代艺术教学中极富特色和具有开创性学术方向的教学研究系统。二十多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纤维艺术领域内的创作始终处于国内和国际领先的学术地位,长年的第一线教学也使得我们拥有了丰富的教学积累。目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当代纤维艺术教学与研究的教材,因此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整理编辑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当代纤维艺术教研档案》,相信对于全国同类院校和相关专业的教学将是一份有益的贡献。
这部教材系列丛书,包括纤维与空间艺术、造型基础与技法、创作教学与练习以及相关的理论文献,形成多层次的、有特色的当代纤维艺术教学研究系统,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纤维艺术表现等多样造型艺术手段,从中西方艺术精神融合的角度上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施慧》,这本艺术家同名作品集,似乎也能令人立即联想到施慧本人和她的作品。本书既包含了施慧对自身及作品的解读,也有如许江、詹尼斯·杰弗里斯、曹意强、殷双喜、范迪安、杭间、高士明等对施慧不同角度的剖析。
纯白之思——写施慧其人其艺、心灵的炼金术——读施慧作品有感、生命之巢——施慧艺术中的空间诗意、施慧的艺术:她自己的经验方式、“纤维”和思想——看施慧作品的一个角度、质物素心——一首日常生活的生命史诗。
中国美术学院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成立于2003年,以纤维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艺术创作为主旨,从“纤维材料和语言研究、批判指向的软雕塑创作以及纤维艺术的诗性空间三个方向进行教学。此次“纤维、心维、思维”展正是应对这三个方向的研究与创作,作品散发出年轻艺术家们青春锐意又激情创意的思考。该书为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平行展图录,应对了三年展“纤维作为一种眼光”的主题,纤维、心维、思维,本身就代表着对纤维艺术的三种不同的眼光,也是对世界的三种不同的观看,即从物、自然、人的角度来观看世界。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雕塑壁挂教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个对纤维与软材料造型基础教学的课程框架,旨在通过这一阶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纤维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基本掌握纤维艺术的各种成型手法及初步的思维方式,并唤起学习者对纤维艺术的热爱之心。
《公共艺术设计》是一部关于环境设计的书,《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共10本,本册是继1996年版之实践案例和分析便于学生理解, 全书涉及环境设计的技能、思想方法以及必备的职业修养,重体系全过程中的一个局部的总结。
公共艺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在公共空间和特定环境中全方位探讨艺术创作的教学课题,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幅壁画或一件雕塑的创作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的问题。本书以多项教学案例和丰厚的教学成果汇编成一份来自校园的公共艺术创作报告。
全书以翔实的笔记式的第一手资料图片让读者通晓并领悟了一次当代艺术的创作过程。
本书角度独特,关注了长期得不到理论研究重视、被文化史界忽略的女红刺绣艺术。追溯了江南传统刺绣的历史,着眼于对绣画传统的挖掘,从个案的文献整理及理论的文本分析角度切入,对中国江南传统刺绣中的绣画的“艺”之内涵进行针对性阐述,同时结合今日苏绣之乡镇湖的考察调研为其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织我在——2016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以西湖的湖山之畔为原点,再一次在空间与时间的大维度范围内从纤维艺术的角度进行关于历史、人文、生活、环境、网络、科技的全球性对话。这次展览,浙江美术馆以两个楼层六大展厅的规模,精心实施,特别是利用室外园林景观,布置大型作品,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让纤维艺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普通群众。纤维艺术与其他众多艺术门类一样,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
本书为“我织我在——2016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同名图录,收录了展览中20个国家和地区的63位艺术家的近100件纤维艺术作品及相关文章。
“缓存在——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通过对纤维本体的多义编织,朝向作为⼈类远古发明、构成了⼈类思想之原与普遍隐喻的“纤维”,回应“艺术”的本体论发⽣状态——⼀种位于“在”与“⾮在”之间的“缓存在”。
本书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同名图录,收录了展览中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艺术团队的纤维艺术作品及相关文章。